「藝術迷思的鍛火煉金術」

我在師大美術系的最後一年,對於審美觀點在藝術場域中是如何被引發或處理的問題開始產生興趣。我在畢業展時做了作品《骨頭出售》,這是一件以機車擋泥板虛構不曾存在卻具歷史感的遺骸,替它加上訂製的展覽櫃並打上燈光,讓人們順理成章的以歷史或審美的態度看待它。我的發現是,事實上展覽物件本身並不具有獨立自主的意義與價值,物件與其所在的地點、展示的方式,以及被提供的或聯想的脈絡合在一起時才會產生意義與價值。但可悲的是,對於展覽物件以外的因素,往往不被察覺,甚至制約了人們的觀點與態度。

之後,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了《所費不貲》一系列的作品,對於付費與鑑賞態度、付費與獲得控制與滿足的關係、畫框的角色與功能、美術館的權威性與學術性對大眾的影響,以及美術館以觀展人數與展覽收入做為評估展覽效益的依據等問題,提出解脫機構制約、隨時興起自己的批判與審美態度的可能性。後來,我對藝術展演補助與生產機制的過程產生關注,《笑話計劃》就是在知悉上述背景的情況下,逐漸發展並完成。

藝術的價值與價格是藝術知識體系與市場機制合謀共構的。藝術學校置入各類科目、形式、技巧、美學與美術史的課程,養成學生,學生成為藝術家、教師、行政人員。藝術家創作並發表作品,評論家與策展人賞析、詮釋、規劃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媒體編輯、報導、廣告藝術,畫廊展售作品,藏家與機構典藏藝術,美術史家整理記載編入教材,讓後來的學子吸收並相信典範⋯,如此週而復始。

藝術的知識擁有權威、光環、機構認證,市場需要知識背書,而風潮與需要又是可以操作的、催化的,只要很多人都信以為真或認為有利可圖,當代藝術的明天就會依舊美好。

曾與朋友聊到上述諷喻當代藝術的構想與作品,他說:「天啊!當代藝術像是詐騙集團嘛!」我說:「我們沒這麼壞。詐騙集團是無中生幻有,利用貪婪、恐懼來詐騙。當代藝術比較像理專,當中有人真的在創造、服務與分享,在適當的場域與氛圍的示範下,引人投入情感、審美的感受與價值判斷。我們覺得審美確實能提升人生的層次,投資藝術是有利可圖的。」「不好苛責的是,我們確實製造了藝術的物體、競技場、理論、評論、美術史、機構、市場⋯和很多好吃好玩的開幕酒會,而一切高階的文化不都是如此產生的嗎?」

是的,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壞,一切高階的文化都是如此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