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The Road Not Taken Ch.1

2016.03.12 – 04.16
安卓藝術,台北,台灣

關於展覽
安卓藝術 文

展覽名稱「林中路」取自德國思想家馬丁.海德格(Marth Heidegger, 1889 – 1976)後期代表著作之一《林中路》(Holzwege),亦援引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 1874 – 1963)著名的詩作《The Road Not Taken》,映照藝術創作這條既孤獨崎嶇又充滿未知可能性的生命路徑,需要開創的勇氣以及明晰的心靈,才能提煉路上風景而產生豐盈的果實,而藝術收藏與經營推廣何嘗不是如此。「林中路當代藝術展.上篇」將展出11位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包括蘇旺伸、李明則、謝鴻均、林銓居、石晉華、黨若洪、陳曉朋、鍾舜文、劉文瑄、鍾江澤及林煒翔,作品跨越油畫、壓克力繪畫、裝置、紙雕、紙本繪畫、膠彩、版畫、相片等多樣形式與媒材,多數為新作,其中蘇旺伸、鍾舜文及林煒翔皆為首次與安卓合作。

李明則的最新作品《會寫書法的靜物》,以生氣盎然的彩筆描繪一株盛開的盆花,枝葉繁茂、奼紫嫣紅,整件畫作看似率性實則結構繁複而細膩,生命的豐盛在此綻放,引人目不暇給;背景裡的痕跡既像枝幹投影亦像書法筆跡,植栽形成其自身的表現意識,散發一股奇幻的魔力。而圍繞花盆的鳥獸花蝶,茶具花器,更與盆栽形成超現實的對比,無形中透露出藝術家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以及圍繞其生活的點滴—與自然萬物為伍,以品茗賞花為樂。

同樣是極具代表性的台灣中壯輩藝術家,首次與安卓藝術合作的蘇旺伸將展出一件1998年的畫作《起風了》,作品的畫幅雖然不大,卻極具戲劇張力。蘇旺伸以簡潔的獸、偶對應,搭配豐富的筆觸與強烈光影層層疊出的氛圍營造,暗喻社會的現實百態,亦發人省思。而安居於美濃的鍾舜文,藉細膩的畫筆和敏銳的心思,對美濃居家周圍進行日常點滴的採集,以九幅「日常採集」系列的膠彩畫淬煉出淡雅溫厚的生活意象,以日常蔬果為題,表達出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對話。

石晉華首次以音樂入畫的作品《樂音的線條作品第1號》,透過鉛筆在宣紙上的各種舞蹈流轉,經營出韻律優美的線條,時而激越時而悠揚,讓我們透過視覺和心靈重新感受與想像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 – 1993)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50號 《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Piano Trio in A minor, Opus 50)的優美曲調。而石晉華從1994年延續至今的「走筆」系列,近期亦有了新的轉折,「林中路」也將展出石晉華首次嘗試用管裝油畫顏料為筆,在畫布上揮灑一生、以油彩經營的畫面和顏料管塑出的痕跡所發展的全新作品《走筆#157》。

在年輕藝術家中,鍾江澤的大幅新作《花神》和林煒翔的《晃遊(十二)》亦是此次展覽的焦點。鍾江澤的《花神》描繪一方被鮮豔植物環繞的豐饒境地,彷彿人物的形象安坐其中,畫面的色彩繽紛卻不紊亂,形體和線條在空間相互重疊與跨越中,似乎也散發出更為多重的意義。而藝術家援引祭壇畫的左右對稱構圖,更為這件充滿奇想、狂放的畫作增添了古典的神聖性。另一方面,與大自然有著深刻的聯繫的林煒翔,以執著而徐緩的步調進行風景繪畫,他總是置身自然,藉由對風景的描繪,表現關於物與我、視象與心靈之間的哲思與心緒。開始於2014年端午節前後而於近期完成的《晃遊(十二)》,以開闊的尺幅描繪細雨濛濛中綠意盎然的山林,他以稀釋後的極薄油彩一層層擦染,再覆以多層次的色彩,建構出氤氳之中一方開闊且充滿無盡想像的美麗風景。

展場照|「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展場照|「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展場照|「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