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7 – 11.14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
要如何想像一個「藝術的政治性」展覽,而非一般政治藝術的展覽?政治藝術大半指向藝術內容、功用以及一種與人民關係的藝術;但前者「藝術的政治性」則指向藝術的內部,顯示藝術的製造、消費及流通模式。換言之,是藝術本身如何構造自身的方式,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展演呈現一種檢驗藝術自身的途徑。這個有如鏡子般反射自身的狀態,是一種較為不確定的情境,藉由不同的觀看,讓原本在藝術中「不可見的」重新可見,而藝術自身的形象可以被認識 與觀察。因而,藝術政治性的展覽必須有一種不穩定的展演語境,讓如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時刻產生,呈現藝術自身。這正是藝術自我反觀的運作方式,以了解藝術生產的源初狀態。 在全球化雙年展盛行的時代中,「2010台北雙年展」是個嘗試藝術本身政治性的展覽,同時也是思考雙年展本身的起源及必要性的展演。
而雙年展做為一個「政治性」的思考,必須從原本的政治與倫理途徑之外,去思考藝術本身的起源、效用及規模;因此,這必須反轉展覽機制本身,讓原本藝術家與策展人/呈現及接受/理論與實踐等對立面消解,讓原本展覽中隱藏而「中性化」的元素顯現出來。因此,一個展演的政治性呈現,不光只是機制本身的作用──權力本身的部屬及分布,同時也是藝術機制本身的效果──藝術如何被接收、分類、觀賞等,是一種從藝術社會的關係內化在個人生活模式的影響。然而,其實展演本身從來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集合展出而已;相反的,它更是一種從一般觀眾到專業藝術社群的社會關係界定,藉由藝術 \生產而定義其本身。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必須從這個社會關係上浮現,而讓原本社會藝術的 對立可以被拉近,同時其中必然的分野亦隨之消失。
2010年台北雙年展的展演框架,正是這種「去自然化」(denaturalized)的藝術呈現,以此展現自身的歷史、機制、形式。而這個重新架構的過程,讓原本藝術的「圖像」可以被重新分割與重組,並讓原本不可再現的元素得以顯現。這是藝術的多元決定論(overdetermination)讓 藝術及其結構的關係重新顯現,其主、客也不再是固定而顛撲不破的關係,藉此,藝術生產關係的主體得以重新顯現。這正是此雙年展的關鍵時刻,必須在藝術的內部及外部同時展開部署 的政治行動,藉此讓原本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弭,而重新分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