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石晉華(2013作品集 CH5)

我在師大美術系的最後一年,對於審美觀點在藝術場域中是如何被引發或處理的問題開始產生興趣。我在畢業展時做了作品〈骨頭出售〉,這是一件以機車擋泥板虛構不曾存在卻具歷史感的遺骸,替它加上訂製的展覽櫃並打上燈光,讓人們順理成章的以歷史或審美的態度看待它。我的發現是,事實上展覽物件本身並不具有獨立自主的意義與價值,物件與其所在的地點、展示的方式,以及被提供的或聯想的脈絡合在一起時才會產生意義與價值。但可悲的是,對於展覽物件以外的因素,往往不被察覺,甚至制約了人們的觀點與態度。

之後,我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了〈所費不貲〉一系列的作品,對於付費與鑑賞態度、付費與獲得控制與滿足的關係、畫框的角色與功能、美術館的權威性與學術性對大眾的影響,以及美術館以觀展人數與展覽收入做為評估展覽效益的依據等問題,提出解脫機構制約、隨時興起自己的批判與審美態度的可能性。後來,我對藝術展演補助與生產機制的過程產生關注,〈笑話計劃〉就是在知悉上述背景的情況下,逐漸發展並完成。

 (章節結語)

藝術的價值與價格是藝術知識體系與市場機制合謀共構的。藝術學校置入各類科目、形式、技巧、美學與美術史的課程,養成學生,學生成為藝術家、教師、行政人員。藝術家創作並發表作品,評論家與策展人賞析、詮釋、規劃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媒體編輯、報導、廣告藝術,畫廊展售作品,藏家與機構典藏藝術,美術史家整理記載編入教材,讓後來的學子吸收並相信典範⋯,如此週而復始。

藝術的知識擁有權威、光環、機構認證,市場需要知識背書,而風潮與需要又是可以操作的、催化的,只要很多人都信以為真或認為有利可圖,當代藝術的明天就會依舊美好。

曾與朋友聊到上述諷喻當代藝術的構想與作品,他說:「天啊!當代藝術像是詐騙集團嘛!」我說:「我們沒這麼壞。詐騙集團是無中生幻有,利用貪婪、恐懼來詐騙。當代藝術比較像理專,當中有人真的在創造、服務與分享,在適當的場域與氛圍的示範下,引人投入情感、審美的感受與價值判斷。我們覺得審美確實能提升人生的層次,投資藝術是有利可圖的。」「不好苛責的是,我們確實製造了藝術的物體、競技場、理論、評論、美術史、機構、市場⋯和很多好吃好玩的開幕酒會,而一切高階的文化不都是如此產生的嗎?」

是的,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壞,一切高階的文化都是如此產生的。

《笑話計劃》
2001-2006

《笑話計劃》試著將藝術中可見與不可見的都呈現出來,展覽、紀錄一個當代藝術發生過程的案例。《笑話計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由一系列影像與文字組合的笑話圖文。二是關於這個計劃的過程文件。

我自2001年開始收集、挑選、修改、編輯朋友間轉寄的電子郵件的笑話。我依照笑話中的情境量身訂做與之配合的影像,這些圖文的人物表情、動作冷漠呆滯,服裝、場景平常無奇,這種去特殊性、反戲劇化的影像,在與消費性、娛樂化的文字並置搭配下,反而形成一種不協調的張力與詭異的冷凝對比,使觀者經歷一點閱覽上的挫折,挑戰觀者習慣的安適與滿足感,及資本主義傳媒慣用的影像與文字的邏輯。這就是此計劃笑話圖文的部分。

《笑話計劃》的過程文件,是將實現此計劃展出的程序以文件的方式呈現。目前台灣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程序與模式,深為文化政策、藝術機制的制定與發展所影響,這個程序與模式大約是:1.構思作品、2.尋求補助、3.製作作品、4.廣告文宣、5.展演活動、6.策動評論。我收集、製造整個計劃的文件,從擬定計劃、申請創作補助、製作作品、購買媒體廣告、發出邀請卡與海報、作品發表,到結案核銷的過程,將其中的草圖、計劃書、公文、往來E-mail、MSN Messenger、輸出打樣,乃至邀約藝評文字通通收入。

所謂文本,是指作品本身。可是「作品本身」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定義與其範疇我個人是打問號的。文本,遠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隱晦複雜。每一個作品或展覽都有它顯現、可見的部分,也有它隱藏、不可見的部分。說是隱密的,是因為多數人不認為過程是作品。然而,尋求補助、廣告文宣、策動評論其實是台灣當代專業藝術工作者一定會涉及的部分,這些不被視為藝術的過程與行為,其實就是產生藝術的深沉底蘊與脈絡,不論有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它的確深深地影響那可見的部分。我覺得我們實在應該正視這些不可見的部分,因為這就是慣例與機制,而它們又決定了作品的形式、操作模式、意義導向,以及一般人認為的藝術是什麼。

在《笑話計劃》中,藝術家與媒體、藝術機制的互動都顯露在過程文件與作品共同結構的脈絡裡。這些草圖、草稿、計劃書、往來的E-mail以及作品的論述都成為文件,並在上面直接用手寫繪做出工作筆記,留下思考的過程。「過程文件」一方面對圖文做了一些反省與詮釋;另一方面也將原本不可見的過程轉變成作品。在這裡,文件不為紀錄,而是一種表達的形式。

文件做為文本的一部分,至此獲得正名正身,從非文本或隱藏的文本變成正大光明的文本了。《笑話計劃》將申請創作補助、文宣廣告、邀寫藝評、應對媒體化暗為明地轉化成作品,將整個藝術生產的過程轉化為藝術過程的行為。

在當代藝術中,藝術家與藝術機構、媒體有很頻繁的互動,尋求補助、廣告文宣、策動評論,這些行為涉及資源、媒體與論述的功能與影響力。說的直接一點,沒有資源、媒體與論述的共謀,就沒有當代藝術。但也因此,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展演中,從觀念、價值、意識型態,到語言、形式、美學,乃至創作動機與目的,都受到文化政策與藝術機制的種種制約。雖然《笑話計劃》對當代藝術的體制化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反叛與省思,但結局卻是注定落敗的,猶如薛西弗斯的宿命與寓言,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反諷。藝術家在某方面而言,明瞭在展演機制中生產與被消費的現實,承當一個製造藝術的
活體機器,生產藝術,參與展覽。似乎,藝術的功能與目的就是被觀賞、被展示、被收藏。不論喜歡不喜歡,同意不同意,這就是當代藝術的現實。至於「藝術」自身,猶如一般「笑話」的功能與目的:看過了,笑一笑,就可以了。

媒材|笑話圖文、過程文件、文字文件
尺寸|總尺寸視場地而定;95 x 228 cm x 12件;21件尺寸不一(96 x 50 cm ~ 150 x 165 cm);42 x 29.7 cm
《笑話計劃》
《笑話計劃》
《笑話計劃》
  • 展覽|「2007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07
  • 展覽|「笑話計劃」,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台中,台灣,2005
評論 報導